热门测试 |
|
|
|
|
||||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热门栏目 |
焦虑症和抑郁症的区别 |
||||||||
热门专题 | |||||||||
|
|
|
|
|
公众干预:随时随地做个“心理援助者”
心理学专家认为,自杀存在一定的“传染性”,很多有自杀倾向的人长期处于心理混乱、崩溃的状态,一旦身边有类似行为出现,很容易受到暗示而去模仿,近期韩国艺人接连自杀便是证明。但是从大量案例分析,许多人在实施自杀行为时,内心其实充满矛盾,非常希望能得到别人的帮助。在自杀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,他们的言行有诸多异常,如常与亲友探讨关于“活着没有意思”的问题,或经常独处,长时间情绪低落,兴趣减退等。这些表现都是他们向外界有意无意发出的暗示和求救信号。
如果社会能提前捕捉到这些信号,为救助者提供机会接触美好事物,让快乐的情绪打开他们的心扉,悲剧原本是可以尽量避免的。因此,对于自杀,要防患于未然,做到早发现、早干预、早救助。从目前的治疗实践看,想要自杀的患者更倾向于通过电话接受治疗,这可能是他们受传统观念影响,把看心理医生当成了一件"见不得人的事情",借助电话反而更能宣泄情绪。
很多心理学专家建议建立由政府主导的自杀干预机制。来自重庆生命救助支队的统计数据显示:自2003年4月开通热线以来,该支队已接到1万多个求助电话,其中有6000人存在严重心理危机,4000人有典型的自杀倾向。由此可见,设立生命救助热线对于自杀倾向人群的早发现、早干预、早救助,效果十分显著。
朱万里说,善待他人,为其带来快乐,其实就是一种最简单有效的心理援助。心理学专家建议公众应以宽容、轻松的心态对待有心理疾患的人群。如果突遇自杀者,应尽量引导对方多说话,让其将内心痛苦宣泄出来,同时注意不要对当事人的谈话内容或者自杀行为进行过多评价,因为一时冲动的自杀者往往深陷于自己的思维模式中,比较偏执,此时应告诉其该怎么做,而不是一味否认其原有的想法和做法。
你可能还对以下文章感兴趣:
最新热点 | 最新推荐 | 相关文章 | ||
没有相关常识 |